按月存檔:十二月 2006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系列講座之二:21世紀-社會主義化的時代──「社會主義」的發生過程(下)

文/榎本正敏編著(前日本築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明忠摘譯(夏潮聯合會名譽會長)

網路個體勞動者(freeagent)的收入大多高於平均工資水平,他們是自發性地脫離雇佣關係,從企業獨立出來成為自營勞動者,從而建構出一種在網路系統上「共同作業」的新的社會生產關係。這種網路個體勞動者的「共同作業」關係,具有下列特性:

將所收集、開發、貯存的信息、知識,在PC互聯網上共有、分享;以這種勞動手段共有、分享的物的關係為前提,在個別的參與者之間實現平等的、完全不存在支配與被支配關係的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因此,新的網路個體勞動者的「共同作業」是勞動者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所選擇的勞動,絕不是由國家或其他外部力量所強制的勞動。這才是符合馬克思所謂的自由、快樂和自我實現型勞動,是社會主義理想的勞動形態。

現在,許多人都將1990年代中期,PC互聯網開始普及並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關係中掀起的巨大變化的過程,稱為「IT革命」,用來類比揭開資本主義序幕的「產業革命」。換句話說,「IT革命」這個名詞的出現,在某個意義上,就意味著社會主義社會在21世紀的今天,即將來臨。

3. 新的社會主義圖象

通過以上的敘述,一個新的社會主義圖象似乎隱然若現。簡單的概括如下:

a. 由軟體化、服務化產業替代資本主義時期的機器大工業,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生產力。

b. 個體勞動者所用的PC電腦是主要的生產手段。PC將其所收集、開發、貯存的信息或知識本身,從人腦分離開來而客體化成為生產手段(在規模上大幅地超過人腦的記憶容量)。這種具有特殊性的生產手段是由網路參與者全體成員所實質上共有,並於勞動過程共同利用。

c. 「知識勞動」成為最基本勞動型態。勞動者所提供的從輔助機械單純的體力勞動變為以高度知識、專門技術為基礎並需要做適當判斷的所謂「知識勞動」。

d. 個體勞動者以PC互聯網作為媒介進行「網絡共同作業」勞動,是基本的社會生產關係。在這種勞動關係裡,各個參加勞動者之間不存在支配、被支配的「等級制度」(Hierarchie),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因此勞動就成為以個人自由意志為基礎的自主勞動,是社會主義思想所追求的理想的自我實現型(以人為主體)勞動。

當然,上述的各種社會主義要素不過是處於萌芽的階段,尤其是新的生產關係祇有一小部分浮現出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體樣貌還不是很清晰。還有,在個體勞動者所構成的「網絡共同作業」社會裡,商品經濟和貨幣究竟會不會被廢棄?或者是還扮演著相當的角色?假如,廢棄了市場經濟,那麼,做為經濟原則在任何社會型態都不可或缺的勞動的配置(分工),將如何實現?……凡此種種都尚無定論。

但是可以預見的是,工業生產力在新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將不再佔有支配性地位。就如同,農業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下降為次要的地位一樣,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在新社會裡將讓位給軟體化、服務化產業而變成次要產業。因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實現,必然是建立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整個社會生產足以提供全體人類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礎上。所以,在新社會裡,生活必需品的生產不再是主要的勞動部門,而社會勞動的配置(分工)將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緩慢的進行修正。當然,工業產品的總量可能還會繼續增加,但是由於工業生產的自動化,特別是機械人(Robot)取代了工人單純的體力勞動,整工業部門所投入的勞動量(就業率)將會大幅地減少。

上述這種社會主義圖象,與一般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正統派的社會主義圖象有著顯著的差別。這是因為,具體的歷史是以相當不同的經緯與內容向前展開,與馬克思主義正統派所估計的社會主義化過程大異其趣的緣故。

馬克思主義正統派向來主張,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政權後,藉由改造社會生產關係,也就是實施生產手段國有化以及中央集權計畫經濟體系來實現社會主義。但是這個設想的前提,其實跟資本主義一樣,依然是以機器大工業生產作為生產力的基礎。與此不同的是,新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伴隨著「IT革命」的登場,從資本主義世界中最發達的中樞部門自然地發展出來的。也就是說,首先是為了滿足精神上與心理上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的軟體化、服務化產業,以「大眾的富裕化」為契機取代了機器大工業成為社會生產力的基礎;而資本為了盡力適應這種生產力的變化,反過頭來刺激了「IT」革命的出現,提供了網路個體勞動者的「網絡共同作業」,這種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新的生產關係出現的技術條件。

再則,從理論上來說,以工業生產力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化似乎也不太可能。在大工業體系下,勞動者只是附屬在大規模機械體系上的一塊肉,依據「分工、協作」的原則執行單純的、不斷反覆的肢體勞動。在那裡不管所有權的主體是私人資本、國家、勞動合作社或者是自主管理的工會,都必須以嚴格的紀律來要求勞動者執行局部的職能以適應全體的生產目標。由於勞動者只是局部工人,必服於從組織的指揮與勞動紀律,因此不可能實現自由、快樂的、自我實現型的社會主義勞動。只有在以軟體化、服務化產業的生產力為基礎的社會裡,勞動手段在生產過程中不再起支配性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人有主體性的勞動能力,同時取消了勞動過程的「階層關係」,在勞動者之間實現平等的、自主的「網絡共同作業」社會關係,才能兌現自我實現型的社會主義勞動。

總之,社會主義的「勞動解放」(人的解放),不可能單純的依靠人為的改造生產關係就能實現,也不可能在農業、工業等不得不製造生活必需品的生產力之下實現,而是在超越這種框架的,擁有高度的、有剩餘的生產力才能夠實現。

(本章節刊載完畢,敬請期待,第二章:美國新「社會主義性質」的勞動者的形成)


本文原分類:[夏潮聯合會][思想評論][21世紀-社會主義化的時代]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系列講座之一:21世紀-社會主義化的時代──「社會主義」的發生過程(上)

文/榎本正敏編著(前日本築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明忠摘譯(夏潮聯合會名譽會長)

【Ⅰ】「社會主義」的發生過程

大多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向來都不加批判地認為,作為資本主義發展基礎的工業生產力,必然為社會主義所繼承以作為新社會的基本生產力。蘇聯式的「社會主義」也明顯的是根據此一前提,企圖通過「生產手段國有化和中央集權計劃經濟體系」的手段來實現社會主義改造。但是,假若我們從歷史唯物論來進行考察,就「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發展來看,這個前提就不無疑問。因為,如果社會主義是替代資本主義的新社會,那麼我們就不能夠排除在這個新的生產關係中所發展起來的、起支配作用的社會生產力,應該是替代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新產業才對。

事實上,早在1970年代前後,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就開始將其生產力的重點,從先前的工業生產轉移到所謂的「軟體化」、「服務化」產業;到了90年代,「個人電腦互聯網」(PCInternet)的出現,不但大大促進了知識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和效率化,更使得上述產業成為20世紀末新興產業的核心。更重要的是,「PC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手段,不但打破了勞動力為資本所支配的客觀的技術條件,創造出一種實現「自由、平等、自我實現」的勞動型態。同時,通過這些獨立自營的個體勞動者所構成的「網絡共同作業」(InternetworkingCollaboration)產生了一種新的分工型態和社會關係。這種新的「共同作業網絡」社會,基本上是符合馬克思社會主義理念的勞動社會型態,在「質」和「量」上的擴展、深化已成為歷史上不可逆轉的潮流。

過去,包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在內的許多「左翼」人士,對於這種符合唯物史觀的生產力發展似乎給予了過小的評價,以致於忽略了21世紀的今天,在現實上發生並持續擴大中的各種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萌芽:

1. 資本主義各國經過了二次大戰後的高度成長期,實現了所謂的「大眾富裕化」,一般大眾的工資所得在70年代以後基本上足以支付消費生活所需的物質財貨,部分中等收入階層更進一步需求能夠滿足精神上、心理上高品質生活的新服務或更多附加價值的商品。而所謂的「軟體化、服務化」產業,正是伴隨著「大眾富裕化」所產生的新的社會需求而發達起來的社會生產力,與傳統的製造業在型態上有顯著的差別。(譯註:一)

2. 以IT革命為契機的「去」資本主義化——「網絡共同作業」關係的發生:

1970年代後期,伴隨著經濟「軟體化、服務化」的進展,資本為了吸收這種新生產力作為積累的基礎,開始收集並處理大量個殊性、多樣性、易於變化的「個人消費」信息。同時,為了節約隨之而來日益膨脹和複雜化的事務性工作,抑制並削減龐大的事務費用,企業界開始引進以電腦為主的信息技術來合理化企業固定支費。1980年代的辦公室自動化就是其中一環。也就是說,信息化首先是作為企業的信息收集、處理,以及作為內部固定事務費用的合理化手段而展開的。

但是,就在信息化進行並取得技術進展的同時,「個人電腦」(PC)不僅從研究、開發進入了實用化的階段,更在90年代開始了「互聯網」(Internet)的商業利用。個人電腦與互聯網在運用上的結合,使得信息化的意義和作用起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PC是貯存資料、訊息並依照使用者的指令進行處理的信息機器,雖然體積小、價格低廉,但是近年來它的性能卻急速地提昇,運算機能和記憶容量比起大型電腦也毫不遜色;其次,「互聯網」(Internet)是連結數個電腦,將其所收集的資料和訊息進行雙向傳遞的「基礎」性通信技術,是世界性的,可自由進出的開放系統。個人電腦通過互聯網就可以與不同種類、不同系統的PC網路相連結,雙向的上傳或下載各種信息。更由於「互聯網」是利用現有的電話回路進行資料傳輸,因此使用者只要支付連結費用,幾乎不必再支出通信費用,所以能夠以極低的成本接受和傳遞信息。

當兩者結合而成「PC互聯網」的網路系統之後,個別企業間(BtoB)的交易成本會戲劇性地降低;企業也可提供給個人(BtoC)完全不同於傳統流通形式的財貨、行銷和服務。另外,「PC互聯網」也可以提供個人(家庭)一種新的(思想、感情等)傳遞手段、以及一種新的娛樂、財貨流通和服務等等。

總之,由於PC網路的利用,企業、個人都能享受多種多樣的利基點,因此當PC互聯網的技術配備在90年代中期後取得了進一步發展之後,不僅僅是大企業,連中小企業,甚至在個人(家庭)PC的使用人口都爆發性地增加。據統計,在各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內PC互聯網的普及率,到了21世紀初大多超過50%。(譯註:二)

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勞動,是使勞動者失去其主體性的異化勞動。換言之,在機器大工業中,工人所提供的是從屬於機械的輔助性勞動,通常以執行固定型態的單純體力勞動為主。反之,在新的軟體化、服務化產業中,勞動具有高度的專門性、知識性和技術性,是或多或少都需要勞動者自己做出判斷的非定性勞動,因此集中在無法機械化的、以知識勞動為主的產業部門居多。

知識勞動的成果相當程度依賴勞動者的自由意志,尤其是具有:廣範與其他部門內的專家、專門技術者互相提供共有信息、知識而進行「共同作業」(Collaboration),從而提高勞動效率和生產力的特性。利用PC互聯網所形成的網路,每個勞動者都能夠將自己在PC內所收集的信息、知識以及所開發、創造出來的新知識互相自由地利用。必要時,還可利用雙向性遞、受信息的機能而互相交換意見。如此一來,勞動者不必直接集合在一個地方,也不受時間、場所的限制,就能夠透過PC網路的連結在廣大的勞動者之間實現「共同作業」關係,從而擴大了知識的效力。由於互聯網是世界性的、全社會成員參與型的開放系統,勞動者可以通過網路廣泛地選擇共同作業的對象,從而使「共同作業」具有最完美的條件。

這一點,就理解PC網路的革命性意義而言,具有關鍵性的地位。

首先,PC互聯網的網路系統是為了使知識勞動者特有的生產力更有效地發揮、發展,而提供給所有勞動者的勞動手段——不管這個勞動者是否從屬於企業組織。但是,由於資本主義企業為了保護獨佔性利益而採取技術保密措施,因而對超越企業組織的信息、知識的開放和共享設置了人為障礙。所以,個體勞動者,即使是從企業獨立出來的勞動者,也能和企業內勞動者一樣,甚至更有效地通過互聯網進行「共同作業」,發揮超越企業內勞動的高度生產力。如此一來,對於以知識勞動為中心或主要勞動的軟體化、服務化產業來說,一種比過去被限制在企業內的生產力還更為高級的生產力,就有可能在企業外部形成,或者,至少是提供了能夠形成的條件和可能性。因此,PC互聯網創造了一種新的社會條件,使得離開企業組織而獨立自營的勞動者,也能夠和在企業支配下的勞動者發揮同等效率,甚至更高的生產力。

其次,獨立的個體勞動者不需要花費高額的廣告費用,就可以通過網路向其他個人或企業宣傳自己的專門技術和勞動產品;也可以通過網路搜尋自己所需的工作或「共同作業」的伙伴;同樣地,更可以透過網路尋找到需要自己的產品或服務的消費者。也就是說,PC互聯網基本上提供了一種使勞動者能夠從資本的支配下獨立出來的外部條件。

另一方面,新興軟體化、服務化產業部門的生產力核心是知識勞動,而「PC」電腦(包括其所貯存的信息、知識)是知識勞動最基本的「勞動手段」。90年代中期以後,知識勞動者所不可或缺的「PC」電腦為了普及化,朝向高性能和低價位發展,其價格降低到一般勞動者的收入所能夠購入的水平。我們都知道,「資本/工資勞動」這種歷史制度的形成,也就是說勞動者在資本家的支配之下從屬於資本的雇佣關係的形成,是因為生產手段為資本家所獨佔,而從事直接生產的勞動者被剝奪了生產手段,淪為除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便一無所有的無產工人。現在,勞動者將被剝奪而分離的生產手段取回到自己手裡,取得了自由地為自己工作的條件,是一種對資本主義雇佣關係的否定。

因此,以知識勞動為主要形式的眾多勞動者重新取得了歷史條件,脫離由資本所支配的企業組織,成為獨立自營的個體勞動者——這就是網路個體勞動者(freeagent)大量出現的歷史前提。以先進工業化國家為例,到了21世紀初,網路個體勞動者(freeagent)在全體勞動者中所佔比率達到了30~40﹪。此外,還有相當多數的受雇勞動者,雖然現在還維持著雇佣勞動的形式,但只限從事於自己所喜好的工作,並且頻繁的更換雇主。廣義上來說,這也是自營勞動者化的一種形式。

—————————-

註一:所謂的「經濟的軟體化」指的是服務業化、信息化和製造業的去工業化——製造業的設計、研究、開發、行銷等非物質投入的增加。資本主義生產的軟體化、服務化現象,開始於60年代的美國,在70年代後期就在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內成為生產力發展的主流。因此經濟學也不得不重視這種現象,提出「去工業化」、「後(post)資本主義」等相關論述。

註二:2004年底互聯網普及率就主要已開發國家來說,瑞典70﹪,美國62﹪,英國59﹪,日本55﹪,德國50﹪,法國41﹪。


本文原分類:[夏潮聯合會][思想評論][21世紀-社會主義化的時代]